磷酸鹽 VS 無磷保水劑,有何區別?

發布日期:2024-06-03  
核心提示:一般的磷酸鹽在肉製品中的添加量不會超過0.5%,除去肌肉本底殘留的0.1%,一般在實際生產中添加量未超過0.3%,這樣會導致一個結果是,不論肉製品的保水需求是多少,它添加的總量基本已近控製在天花板上了,無從在一種型號的磷酸鹽上下功夫來提高保水率/性,但無磷保水劑一般不會受到這個添加的製約,其出色的保水效果,不含磷的特點,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市場的廣泛好評,接下來就淺要分析一下無磷保水劑與磷酸鹽的差異。
  一般的磷酸鹽在肉製品中的添加量不會超過0.5%,除去肌肉本底殘留的0.1%,一般在實際生產中添加量未超過0.3%,這樣會導致一個結果是,不論肉製品的保水需求是多少,它添加的總量基本已近控製在天花板上了,無從在一種型號的磷酸鹽上下功夫來提高保水率/性,但無磷保水劑一般不會受到這個添加的製約,其出色的保水效果,不含磷的特點,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市場的廣泛好評,接下來就淺要分析一下無磷保水劑與磷酸鹽的差異
 
  01、磷酸鹽類保水劑作用機理和缺陷
 
  以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等磷酸鹽類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複配食品添加劑。
 
  作用機理:
  1.提高原料肉pH,使其偏離肌球蛋白的等電點,提高肉的保水性。
  2.與肌肉中鈣、鎂等金屬離子螯合,破壞蛋白主體網狀結構,提高蛋白與水的結合能力
  3.促使肌動球蛋白解離成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提高肉的保水性。
  4.增加離子強度提高蛋白溶解度,利於肌原纖維中蛋白質的溶出,提高保水性。
 
  缺陷:
  1.磷酸鹽攝入過量影響人體鈣、鐵、銅、鋅等必需元素的吸收,危害人體健康
  2.磷酸鹽添加量大會產生不愉快的金屬澀味,導致產品組織結構粗糙,嚴重影響食品天然風味
 
  02、無磷保水劑(酸度調節劑)的作用機理和缺陷
 
  目前市場上在售的無磷保水劑,主要為pH調節劑(碳酸鹽、檸檬酸鹽類)+親水物質(膠體、蛋白類物質)+食鹽的複配形式
 
  作用原理:
  1.利用自身容脹增加了肌原纖維的空間,增大了內部水分保持的空間。
  2.在肌纖維外部形成保護膜,阻止內部水分流失。
  3.提取鹽溶H帶和A帶兩段蛋白,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凝膠結構。
  4.與肌原纖維蛋白結合增強肌原纖維的穩定性,防止肌原纖維蛋白變性
  5.提高原料肉pH,使其偏離肌球蛋白的等電點,提高肉的保水性
  6.親水物質結合自由水,降低“共晶點”,防止蛋白凝聚變性
  7.食鹽增高肉的離子強度,使肌纖維蛋白溶出,靜電斥力增加
 
  缺陷:
  1.加入更多的添加劑,與健康的訴求不符
  2.影響食品天然風味
  3.使用操作不便,需要剪切溶解
  4.市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較混亂。
 
  03、差異對比

  1.添加量不同
  國家規定成品磷含量不得超過0.5%,廠家在添加過程中為了追求出品率,經常會過量添加,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法律風險,無磷保水劑由於成分配方中不含有磷酸鹽,添加量可以適當的加大可以保障水分的充分吸收,保障了成品的出品率。
 
  2.適應範圍不同
  無磷保水劑適用於調理類產品,口感相對膨鬆,不適合緊致類的肉製品加工。相比之下磷酸鹽產品在解凍後不失水,且適用範圍更廣,可廣泛應用於麵製品、肉製品以及水產品中。
 
  3.工藝不同
  由於配方有所不同,含磷保水劑往往需要配合滾揉和注射工藝進行加工,保證產品保水性更加優越,而無磷保水劑大多數通過水溶解後,進行滾揉工藝生產。而往往很多人在拿到產品之後直接替代磷酸鹽來使用,會對產品的口感,性狀有很大差異,因此需要調整整個產品配方及加工工藝才可以確保產品品質。
 
  4.口感不同
  經過兩類保水劑生產的產品在口感上有小範圍的區分,經含磷保水劑生產的產品結構更加緊致,口感彈性和韌性充足;經無磷保水劑生產的產品則會使產品多汁性更強,肉質更加嫩。但傳統磷酸鹽為了保水,出品的肉製品往往會有苦澀味,無磷保水劑由於不同於普通的含磷產品,即使過量添加也不會對產品口感有任何影響,真實的還原了肉製品的口感 。
  實驗證明:適當,合理使用無磷保水劑可以明顯改善肉製品保水性。
 
來源:麻将网站食品研發創新服務中心,圖片來源:創客貼會員。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本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願我平台發布,請聯係處理。
 
 
研發客服
食品研發與生產
研發公眾號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