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度是肉的重要感官指標之一,它決定了肉在食用時的口感,是反映肉質的指標。肉質太軟或太硬都不受人們的歡迎。決定和影響嫩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取決於肌肉的組織結構及成分,以及結構蛋白的生物化學變化、肉的pH等。
01、嫩度的概念

01、嫩度的概念
通常認為的肉嫩或老是指肉在咀嚼或切割時所需的剪切力大小,表明熟肉在入口後被咀嚼時柔軟、多汁和容易嚼爛的程度。肉的嫩度實質上是對肌肉各種蛋白質結構特性的總體概括,它直接與肌肉蛋白質的結構及某些因素作用下蛋白質發生變性、凝集或分解有關。肉的嫩度總結起來包括以下四方麵的含義:
(1)肉對舌或頰的柔軟性。即當舌頭與頰接觸肉時產生的觸覺反應。肉的柔軟性變動很大,從軟黏的感覺到木質化的結實程度。
(2)肉對牙齒壓力的抵抗性。即牙齒插入肉中所需的力。有些肉硬得難以咬動,而有的柔軟得幾乎對牙齒無抵抗性。
(3)咬斷肌纖維的難易程度。指牙齒切斷肌纖維的能力,首先要咬破肌外膜和肌束,因此這與結締組織的含量和性質密切相關。
(4)嚼碎程度。用咀嚼後肉渣剩餘的多少及咀嚼後到下咽時所需的時間來衡量。
02、形成肉嫩度的因素
肉嫩度存在差異最基本的因素是各種肉中的肌原纖維和肌纖維的粗細構成肌肉的纖維數和纖維的長度不同造成的。一般纖維太長,構成數越多,越硬;纖維越短,越軟。
另外,肉的嫩度也受結締組織存在量和各種硬質蛋白比例的影響,肉中結締組織量因動物種類、部位、營養狀態等不同而不同。牛、馬等大型動物即使同一部位的結締組織量也比豬要多,同一頭家畜,前肩、肋腹肉比後腿、背部肉的結締組織要多,另外瘦的家畜比肥的家畜結締組織量要多。
由於屠宰後畜禽的肉ATP酶減少,死後肌肉收縮,同時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結合加快,形成硬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帶骨肉由反作用的抗拉強度作用引起肉的切斷、小片化,使肉的嫩度逐漸增加。
03、影響肌肉嫩度的因素
影響肌肉嫩度的實質主要是結締組織的含量與性質及肌原纖維蛋白的化學結構狀態。它們受一係列的因素影響而變化,從而導致肉嫩度的變化。影響肌肉嫩度的宰前因素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畜齡。一般說來,幼齡家畜的肉比老齡家畜嫩,但前者的結締組織含量反而高於後者。其原因在於幼齡家畜肌肉中膠原蛋白的交聯程度低,易受加熱作用而裂解;而成年動物的膠原蛋白的交聯程度高,不易受熱和酸、堿等的影響。如肌肉加熱時膠原蛋白的溶解度,犢牛為19%~24%,2歲閹公牛為7%~8%,而老齡牛僅為2%~3%,並且對酸解的敏感性也降低。
(2)肌肉的部位。牛的腰大肌最嫩,胸頭肌最老,據測定腰大肌中羥脯氨酸含量也比半腱肌少很多。經常使用的肌肉,如半膜肌和股二頭肌,比不經常使用的肌肉(腰大肌)的彈性蛋白含量多。同一肌肉的不同部位嫩度也不同,豬背最長肌的外側比內側部分要嫩。牛的半膜肌從近端到遠端嫩度逐漸降低。
(3)營養狀況。凡營養良好的家畜,肌肉脂肪含量高,大理石紋豐富,肉的嫩度好。肌肉脂肪有衝淡結締組織的作用,消瘦動物的肌肉脂肪含量低,肉質老。
(4)屍僵和成熟。宰後屍僵發生時,肉的硬度會大大增加。因此肉的硬度又有固有硬度和屍僵硬度之分,前者為剛宰後和成熟時的硬度,而後者為屍僵發生時的硬度。發生異常屍僵時,如冷收縮和解凍僵直,肌肉發生強烈收縮,從而使硬度達到最大。一般肌肉收縮,短縮度達到40%時,肉的硬度最大,而超過40%反而變為柔軟,這是由於肌動蛋白的細絲過度插入而引起Z線斷裂,這種現象稱為“超收縮”。僵直解除後,隨著成熟的進行,硬度降低,嫩度提高,這是由於成熟期間屍僵硬度逐漸消失,Z線易於斷裂。
(5)加熱處理。加熱對肌肉嫩度有雙重效應,它既可以使肉變嫩,又可使其變硬,這取決於加熱的溫度和時間。加熱可引起肌肉蛋白質變性,從而發生凝固、凝集和短縮現象。當溫度在65~75℃時,一方麵,肌肉纖維的長度會收縮25%~30%,從而使肉的嫩度降低,但另一方麵,肌肉中的結締組織在60~65℃會發生短縮,而超過這一溫度會逐漸轉變為明膠,從而使肉的嫩度得到改善。結締組織中的彈性蛋白對熱不敏感,所以有些肉雖然經過很長時間的煮製但仍很老,這與肌肉中彈性蛋白的含量較高有關。
04、肉的嫩化技術
一、電刺激嫩化法
電刺激嫩化是在一定的電壓、電流下對胴體予以適當時間通電處理改善肉的嫩度的方法。近十幾年來對宰後用電直接刺激胴體以改善肉的嫩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尤其對於羊肉和牛肉。電刺激嫩化主要是加速肌肉的代謝,加快糖原酵解和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使肉的pH迅速下降到最終酸度,激活相關蛋白酶,從而縮短屍僵的持續期並降低屍僵的程度,此外,電刺激可以避免羊胴體和牛胴體產生冷收縮。
二、酶法嫩化法
利用蛋白酶對肉類進行處理,可以使肌肉組織及結締組織中的部分蛋白質水解,從而使肉嫩化。肉的酶法嫩化包括內源酶法和外源酶法。常用的酶為植物蛋白酶,主要有木瓜蛋白酶、菠蘿蛋白酶和無花果蛋白酶等,商業上使用的嫩肉粉主要成分為木瓜蛋白酶、碳酸氫鈉、食鹽等,起主要作用的為木瓜蛋白酶。酶對肉的嫩化作用主要是對蛋白質的水解,所以使用時應控製酶的濃度和作用時間,如酶解過度,則肉會失去應有的質地並產生不良的味道。
三、酸堿嫩化法
利用酸或堿對肉類進行處理,可以使肌肉組織及結締組織中的部分蛋白質水解,從而使肉嫩化。將肉在酸性溶液中浸泡可以改善肉的嫩度,據實驗,溶液pH介於4.1~4.6時嫩化效果最佳。用酸性紅酒或醋來浸泡肉較為常見,它不但可以改善嫩度,還可以增加肉的風味。用肉質量的0.4%~1.2%的NaHCO3或Na2CO3溶液對牛肉進行注射或浸泡醃製處理,可以顯著提高pH和保水能力,降低烹飪損失,改善熟肉製品的色澤,使結締組織的熱變性提高,進而使肌原纖維蛋白對熱變性有較大的抗性,從而提高肉的嫩度。
四、磷酸鹽嫩化法
在肉製品加工時添加磷酸鹽,可以明顯改善肉的嫩度。磷酸鹽對肉的嫩化主要是通過提高肉的保水性實現的。
五、壓力法
給肉施加高壓可以破壞肉的肌纖維中亞細胞結構,使大量Ca2+釋放,同時也釋放組織蛋白酶,使得蛋白質水解活性增強,一些結構蛋白質被水解,從而實現肉的嫩化。
來源:醬鹵肉製品新型加工技術——張春暉,肉製品聯盟整理。圖片來源:創客貼會員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本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請聯係我刪除或支付稿酬。